奇布查与“黄金文明”
B=《外滩画报》
S=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研究员邢晓舟、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吕维敏
B:相比起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与它们并立的奇布查文化对我们来说要陌生许多。
S:奇布查文明是哥伦比亚地区的印第安文明,北与玛雅文明接触,南与印加文明交汇,它是由一个个独立的酋长国组成的,酋长国既不是部落也不是国家,它是一个独特的人类学概念,比“部落”要大,却没有“王国”那样统一、系统的社会体制和组织。西班牙人来到这里时便发现,这里没有一个酋长国拥有大面积的领土。
这一地区自安第斯山脉北端延伸至加勒比海沿岸,地理特征丰富,包括河流、海岸、沼泽、雨林、高地、低地等各种地形,各酋长国的印第安人居住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也就形成了各异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自然也就带动了贸易的兴盛。这些分散的酋长国构成了哥伦比亚地区的印第安文明体系。这里没有玛雅文明在书写、算术、天文方面的成就,也没有造出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庙或阿兹特克的金字塔那样雄伟壮观的建筑,然而这群安第斯山脉北部的印第安人创造了以独特的黄金(231,-2.48,-1.07%)制造业、宗教理念和自然观、宇宙观而著称的“黄金文明”,位于拉丁美洲四大古印第安文化之列是当之无愧的。
B:展出的金器在颜色上好像差异挺明显的,有的偏红一点,有的偏青一点,它们是合金吗?
S:我们说“金器”这个概念,是指含金量30%以上的,就称为金器。展出的这些黄金制品是古代哥伦比亚最常见、也是水准最高的金器,它们的含金量都比较低,许多甚至在30%以下,有一些是金铜合金,当地将金铜合金称为“tumbaga”,含铜70%。我们可以认为,这种“tumbaga”是哥伦比亚金属艺术中最卓越的金属,它比黄金硬,可以更好地保存装饰细节;它的熔点比黄金低,熔液也没有黄金熔化时那么黏,更容易流入模具的沟槽和小洞,金的黄色和铜的红色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的颜色效果。古代印第安人用金制造各种东西,并不只是因为金的贵重,图案、颜色、光泽、不易腐蚀性都具有重大的价值,甚至比金作为贵重金属的价值更重要。它的光泽和颜色意味着它与太阳的联系,也就是联系着一种造就生命的力量。太阳被视为创造物、万物之父,金铜合金制成的金盘就像一个太阳一样散发出光芒。所以不仅保存下来的器物大多都是金铜合金的,而且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些作品也是最出色的。
印第安人也十分注意节约资源,从来不轻易浪费任何一种提炼出来的贵金属。简易坩埚无法达到熔化铂金的高温,他们就将铂金与金粉混合加热,黄金熔化后会将铂金颗粒粘合包裹起来,待冷却后再锤打,就可以制作小型器物。因此也造成了各件黄金制品的成色和组分差别较大,器物表面也多姿多彩。
B:那么古代印第安人是怎么使那些含金量低的金铜合金并使它们显得那么金灿灿的呢?
S:这是当年西班牙人千方百计想要搞清楚的秘密,可以让含金量很低的金铜合金发出金光,让器物闪耀得好像用高质量的黄金做成的一样,那岂不是一件妙得不得了的事吗?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奥维多(Gonzalo FernandezOviedo)在他的著作《印第安历史与自然》一书中写道:“如果欧洲或其他地方的基督徒们掌握了这个秘密,一定很快就会成为特别富有的人。”但印第安人保守这个秘密,西班牙人只知道他们使用了一种草剂。实际上印第安人在器物表面运用了镀金的方法,他们通过敲打器物表面加快铜的氧化过程,再用酸性的草液去除那层氧化铜,器物表面就形成了一层金,反复进行这一程序,那层金就会越来越厚。
大约在公元10世纪时,秘鲁地区的摩奇卡人已经学会了“贫化镀金法”和“电化学置换法”,前者是除去金铜合金表面的铜颗粒,后者将黄金放入由盐和腐蚀性矿物质组成的酸性溶液中溶解,再把铜器放入溶液后溶解部分铜,析出的黄金就附着于铜器表面。镀金后经过抛光打磨,金器表面就熠熠生辉了。成品的效果相当惊人,金膜均匀平整,而且相当薄,显示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冶金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