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文化理财,珠宝收藏投资

金银币反假刻不容缓

日期:2009/01/15 来源:编辑:
文章TAG:

    临近岁末,是礼品销售的旺季,作为集藏与投资兼备的金银币自然成了不少买家的首选。事实上,随着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人们的经济条件也大为改善,衣食无忧后的购买力提高,就会向文化藏品领域倾斜。因此,每年的岁末年初金银币礼品潮也就应运而生,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金银历来是财富的象征,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朝代的货币,这一现象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当今,因平民百姓经济宽裕,自然也开始涉足金银币的收藏和投资,但是许多人却对金银币的基本概念并不清楚,认为只要是真金白银制品,就应该属于能够保值升值的货币。应该说,这种观点仅对了一半,因为从材质上看,金银制品具有自身贵金属保值升值的特征,即使是金银币也不例外。但金银币既然称之为币,那就具有货币的特征,而货币只有国家权威部门才可发行,我国的货币发行部门为中国人民银行。如此,金银币与其他金银制品在本质上依然存在着区别,那就是其货币特征具有国家权威性,而其他金银制品只能够算是一种衍生产品,包括金银章、金银条、金银盘和金银牌等制品。

    由于我国古代将金银作为一种货币流通,且当时在其上面也没有货币符号,因此不少人从电影、电视乃至书籍上看到的金银“货币”,实际上是一种金银材质,即使铸造成一定形状的金银“货币”,仍然与现代金银币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中,不少人也就想当然地接受了金银材质制品即是“货币”的概念。笔者记得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人就将黄金饰品作为一种“货币”对待,且绝大多数人将至视为家庭的重要财产,由此可见对于金银是否属于货币的认识,许多人具有认识上的很大混淆性。

    也正是由于这种对金银币概念混淆思维的存在,给了不少脑子“灵活”者以生财之道。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大量包装精美、价格高昂的金银礼品,而且打着绝版或限量发售金银币的招牌。虽然其中一些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真正金银币,但更多的却是将金银章混充金银币,让那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上当受骗,更有甚者,仅是一些外面镀金的金属,也居然冒充金银币来销售,大发不义之财。

    实际上,金银币和金银章本来即是不同属性的品种,前者是国家货币,后者却仅是一种贵金属纪念品,尽管它们的形状接近,使用的材质也均是黄金白银,但金银章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货币特征,绝对不是金银币。这让笔者想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集邮领域出现的小型张与纪念张,后者也是没有面值的,且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印制,而售价起码是1元,但当初小型张的面值只2元,这种混淆视听的纪念张同样坑了不少初集邮者的钱财,后来被揭露后也就乏人问津。因此笔者当时将小型张和纪念张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即邮政部门权威发行的小型张如同一个人,而纪念张就是猴子,猴子是永远也不会变为人的。目前金银币和金银章等贵金属制品与当时的小型张和纪念张境遇一样,因此集藏者和投资者要认真区别是十分有必要的。

    好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币总公司充分意识到社会上冒充金银币礼品招摇撞骗行为,以及由此对中国金币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危害,中国金币总公司于近期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范围开始了“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维权反假宣传周”活动,这是一件非常得人心的事,自然会受到金银币投资者、集藏者和销售者的拥护。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岁末之际中国金币总公司祭出的打假大旗,时间节点选择得非常巧妙,意义也不同寻常,这表明了管理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捍卫和维护金银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亮剑打假深得人心。考虑到社会上冒充金银币的礼品泛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为了维护金银币集藏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目前打击这种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反假”行为已刻不容缓。

    当然,除了“反假”行动外,普及金银币的集藏知识应该变得更加紧迫,因为只有当社会大众认识到金银币的特有属性后,那些“李鬼”们也就无藏身之地,更没有了市场。从这点出发看这次“反假”,普及金银币集藏与投资知识是更加主动的上策,而“反假”仅是一种被动行为,只有将被动变为主动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假货的肆虐,以此营造健康发展的金银币市场大环境。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