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8日,《新民晚报》记者潘新华和同事刘开明起了一个大早,来到上海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东边的“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
商店开门之后,潘新华看了一下柜台里面,只有三样黄金饰品:戒指、项链、鸡心挂片,都是14K金的,每克30元。
那天,是黄金饰品开始销售的日子。一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在国内恢复销售黄金饰品的通知》,重新恢复了曾经中断十多年的黄金饰品市场。
百姓购买黄金饰品渠道断绝十多年
正在潘新华端详那些黄金饰品时,顾客已在店里排起了队。
打头的是一对母子,母亲是羊毛衫厂的工人,儿子是特地陪她来的。老人买了一枚37元1角的14K金戒指,“家里日子现在过得很不错,人人都有工作,所以决定买枚金戒指。”儿子解释说:“这都是妈妈用自己的钱买的”。
当时商店的经理叶鸿年告诉潘新华,“今天我们卖的是14K的金饰品,11月3号我们会卖成色更好的。”1982年11月3日那天,潘新华再去这家商店时,品种果然增加了很多,金饰品中出现了纯度更高的18K。他记得,当时18K金饰品中,最便宜的是49元2角,比一级工42元的月工资还要高。戒指里面增加了老上海喜欢的闪光戒、花细戒,项链也多了方丝链、马鞭链等品种。
回想起这段采访经历,潘新华还觉得很有趣。
当时一些镀金制品也是当作金银饰品,摆在柜台里来卖,像镀金的金丝眼镜架、领卡、别针等等,而现在这些东西在地摊上都比比皆是了。
事实上,1964年央行为金银加工业停止供金之后,到1982年长达18年的时间中,老百姓购买金饰品的渠道是断绝的。
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黄金储备只有6000多两,成为绝对重要的战略资源。那时长期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封锁,黄金是我国惟一可以大量运用应付突发事件的硬通货,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严禁黄金自由买卖,规定国内一切金银买卖活动统一归中国人民银行,绝大多数隐藏在民间的金银被银行回收,很快退出了普通老百姓的视线。
组建黄金部队寻金增加储备量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通过从国外购入黄金,中国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1979年3月,副总理王震推动将原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地质支队,改编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寻找黄金为使命的军队。黄金部队普查、勘探黄金,推动中国黄金产量成倍上升,1980年黄金年产量约21吨,1990年则达到66吨(预计今年黄金产量将达285吨到300吨)。
与此同时,世界也正在发生变化。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通过《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各会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这时候,黄金的货币特性大大淡化,各国央行开始很少增加储备甚至不再增加储备黄金了。
综合多种考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通过铸币投放国际市场的方式,来运营自己的黄金储备。
中国人民银行钱币设计专家、号称“熊猫金币之父”的朱纯德回忆,当时中央银行对金银的看法,已经由硬通货转变为特殊商品,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引进外资,中国人民银行就酝酿,如何通过运营国家的金银储备实现增值创汇,积累外汇资金。
1979年10月,国务院发文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金银纪念币。为此,人民银行试铸一套“北京名胜纪念金章”,由当时中资控股的“宝生银行”向香港地区发售,购买者填街塞巷。
当时的媒体也闻到了中国黄金政策变动的气息,一时引起国际社会的轰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在1979年底和1981年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币”和“1981中国辛酉(鸡)年金银纪念币”。
欲发行金币中央叮嘱“许赚不许赔”
看到中国开始发行金银纪念币,美国钱币界几位人士向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造币公司建议,中国可以发行一种金币,这种金币可大批量销售,且不造成国际黄金市场正常交易的波动,售价是金价加3%-7%的升水。
朱纯德通过各种资料分析,该币种是投资性金币,也称普制金币,大小不一,便于人们随时购买和抛出,具有保值作用。
198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派朱纯德率代表团到美国、加拿大考察。很多外国友人建议朱纯德采用中国珍稀动物作为投资币的图案。而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被赠送给美国,熊猫在西方人眼中变成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物。
回国后,朱纯德向印制局和人民银行做了详尽报告,获准后开始负责设计金币,提出了以熊猫为图案的中国普制金币方案。
1982年初,人民银行同意这个方案,并在当时的国营六一四厂(后来的上海造币厂)进行试制和生产。
当时,中央将黄金从人民银行的黄金专户提出,交给造币总公司铸币时,叮嘱他们“只许赚不许赔”。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造币总公司要求前来订货的外国代理商,必须提前付款,每次金币铸好后,一定先从海外买回等重的黄金,才会让海关放金币出关,这样就能保证国内的黄金储备总量不至于减少。
熊猫金币问世未标面额试探反应
作为投资币,本应当具有面额,但第一套熊猫币却没有,币面上只标注了重量与成色。
因为当时金币的定价不按照面额流通,而是按照金银的实际重量,并根据买卖双方约定的某日伦敦黄金市场二盘价,另加上生产费用、营销利润综合计价。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葆华决定,按计划发行熊猫金币,币面暂不设货币面额。发行以后,再听取和收集国内外各方面的反馈。
1982年负责在美国承销熊猫金币的“美国熊猫公司”创始人马丁·魏斯后来回忆说,“当时给我们看熊猫币设计稿的时候,我记得上面是标有面额的,但金币出来后,面额却不见了,好像有人认为不标上面额更美观似的。”当年10月,熊猫金币正式对海外销售,一炮打响,之后销售量节节上升。
香港金币收藏家陈景林当时正好在美国念书,他说80年代每逢中国熊猫金币发售时,美国人排几条街来购买。他感慨:“对于身在海外的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金银币的这种轰动,给了我很强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年,中国造币总公司就在熊猫金币上标注了人民币象征性面额。
黄金恢复销售之初不知需求量有多大
就在熊猫金币向海外发售当年,中国国内的黄金饰品销售开始解禁。这个时间比1979年新中国首次面向国际社会公开发售黄金制品(“北京名胜纪念金章”),晚了3年。
之所以先国外后国内,主要是因为1979年绝大部分老百姓还在为温饱挣扎,购买力不高。到了1982年,经济有所发展,老百姓收入提高很快,开始有了购买黄金的需求。
在1982年9月20日正式解禁国内黄金饰品销售当天,人民银行负责人宣布,“现在我国具备了在国内出售黄金饰品的物质基础,因此根据群众的要求,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由于中断多年,当时央行对开放黄金饰品销售摸不准,不知道哪些款式和品种较受欢迎,需求量多大,所以决定在生产金银饰品较有基础的京津沪等城市,开始定点生产和销售,待摸准了之后再逐步扩大销售地区。
人们已不仅满足于“穿金戴银”
开售黄金饰品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由于国内的黄金价格处于管制之下的固定定价状态,而国际金价是浮动的,所以,有时候国内金价低于国际金价,出现部分人冒险走私,造成大量黄金外流;有时候则高于国际金价,又出现走私分子从国外采购黄金销售到国内,增加人民银行的收兑负担。
于是,在1983年6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同年12月28日,条例实施细则跟着发布实施,要求出境人员携带黄金饰品不得超过1市两(1市两约31.25克),回程携带黄金饰品不得超过5市钱(折合15.625克)。
2001年8月1日,国家计委宣布中国黄金取消央行定价,实行市场调节价。一年后,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始运营,掀开了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新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国内市场恢复出售黄金饰品时,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还专门提醒,黄金饰品是一种价格比较昂贵的高级装饰品,消费者应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自己的经济状况自由选购。
如今,人们已经开始投资金条进行理财,不仅仅满足于“穿金戴银”的传统,而是在经营新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