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黄金部队:黄金需要重新启蒙
日期:2008/10/08 来源:编辑:
文章TAG:
专访中国黄金部队:黄金需要重新启蒙
查看评论
www.cnfol.com 2008年10月07日 14:50
三联生活周刊
低品位和高技术:中国黄金 勘探的现实
虽然已经有了上万吨的黄金远景储量,但卿敏总工程师强调说,中国和南非的金矿储量目前仍不在一个量级上。“南非的黄金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这是我们国家无法比拟的。它有一个金矿矿脉就长达几十公里,储量可以达到上万吨,已经超过了我们国家业已探明的所有金矿储量的总和。所以在规模上,我们的金矿探测储量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基本属于同一个量级。”
在武警黄金研究所的化验室内有各种各样类型的黄金矿石的标本。中国大部分金矿矿石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镶满了闪闪发光的金砂。黄金研究所预测室主任郭晓冬说,闪闪发光的一般是黄铁矿,一种容易和黄金共生的矿种,真正能直接看到黄金的矿石在中国非常稀少。中国的金矿储量之所以和南非相差很大,矿石品位的差距是一个重要原因。“南非有不少金矿,每吨矿石含金量有上百、甚至几百克。我国金矿每吨矿石的含量通常不过几克,高品位的金矿平均也不过几十克。这让寻找金矿成为探矿行业中最艰难的任务之一。”
郭晓冬指出,在黄金部队成立的勘探初期,能找到每吨十几克黄金的矿石就是不得了的富矿。随着时间推移,矿山资源不断开发和消耗,以及选矿技术不断提高,对于黄金部队来说,如今早已没有富矿的概念了。“现在只要是成本足够低,开采能够有利润,过去不想去开采的低品位金矿也都可以开采。这主要是在于技术手段的提高。比如,现在紫金矿业的最新技术,每吨0.3克的边界含量就已经可以开采。”
郭晓冬提到,中国目前发现有6种黄金成矿类型,特别提到的一种名为“卡林型”的金矿,是中国新发现的、具有极大开采规模的新矿种。这种由美国地质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新型金矿类型在中国一经发现,便在贵州、甘肃勘探出多个大型金矿。尤其是在甘肃文县的阳山,发现了中国西部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超大型金矿。“我们目前在阳山勘探的地域共有288平方公里左右,目前在已勘探的1.8公里范围内,已经提交了300多吨金矿储量,转让矿权价格达到21.8 亿元人民币。”郭晓冬说。
这种在美国发现的卡林型金矿,简单说,其实是一种黄金颗粒极其细微的浸染型金矿。这种金矿矿石中的黄金颗粒细小到根本无法用肉眼发现。但是这种金矿的特点是矿脉巨大,往往能够发现大型和特大型金矿。专家们表示,从技术上说,这种金矿能够被发现和利用,本身就在于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资源的概念。
联想到采金,山谷溪流那些用簸箕采砂金的镜头很自然地出现在多数人眼前。如今世界黄金的开采,砂金基本上已经无足轻重。黄金研究所理化碳室于爱军主任解释说,砂金的来源其实是岩金,当裸露出地表的岩金被风蚀粉碎后,随着流水的冲刷到河谷溪流聚集,被人们发现后开采。中国古代的黄金绝大部分都采自砂金。建国后,发现了阳山金矿的武警黄金部队某支队也曾在四川白水江一代发现过大型砂金矿藏。“历史上很长时间,地表矿是主要采金的手段,但是这样裸露出地表的金矿越来越少。今天的金矿只能在地表覆盖层以下进行勘探。人眼无法穿透地面的岩石,从中看到金矿的影子,于是地球物理和化学手段成为寻找金矿的主要手段。”于爱军说,金矿从开采沙金到几乎完全转向岩金的变化,对采金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极大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如今用电磁法可以发现地表下1000米深度的异常,但这不过是异常,并不意味着找到金矿。也可能一个金矿就在你发现的异常区域,但是却多年一无所获。”于爱军说。
最近的技术便是遥感,这种新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间接找矿手段。黄金研究所遥感室的路彦明主任是该领域的专家。所谓遥感技术找金,原理是寻找到和金矿有关的微弱地质信息,来排查金矿靶区。路彦明说,现在民间的遥感技术都已经能够达到1米精度,可以充分排查信息,减少找金的靶区,大幅度减少劳动范围。而过去这样的工作,都需要勘探队带着罗盘、锤子,迈开双腿去找。但路彦明特别强调,尽管目前探矿技术层出不穷,但对于寻找黄金,至今没有直接找矿的技术。“遥感技术的确能够用来排查靶区,但最后确定的靶区还不能肯定就是金矿,只能说可能有矿。是否是金矿,最终要通过钻探的采样进行化验,最后才能辨明是否是金矿,有多大黄金含量。”他说。
金矿的发现在于认识的突破
对于黄金部队来说,找矿程序首先是占领已经确认的大型成矿带。这种成矿带往往规模跨省,之后在成矿带上确定寻矿区划,进行具体勘探。1979年黄金部队建立之初就开始按照地域和成矿带,划分各自经营地域。这个建制和分布与当时对全国金矿可能分布的认识和传统矿区有关。但具体到要确定一个金矿,张文钊说,往往在理论上认为很有可能成金的矿带,多年也找不到一点黄金。他说:“用寻找金矿的技术手段和力度寻找普通的有色金属,可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金矿具有特殊的多解性。除了需要先进的设备,找金还需要科技,尤其需要人的认识。”
“认识”是张文钊和黄金部队许多专家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黄金部队专家自己也承认,有的部队成立多年,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大金矿,这个压力对于部队来说是非常巨大的。采访中得知,通常无论部队还是地方勘测队,找到金矿后,很快就会吸引更多的探矿投入。投入的增加马上进一步加速技术设备的进步和勘测力度,形成找矿的良性循环。“最近发现新矿很快,还在于投入迅速增加。过去我们主要是普查和勘探,一旦要上钻(架井打钻),成本马上上来,所以要打个钻很小心。现在有了资金投入,每年打钻的深度迅速提高,发现量马上就上来了。”张文钊说。但是如何形成最后的突破,最关键的还是认识的突破。
这似乎有点玄妙的感觉,张文钊用阳山超大型金矿的发现来说明。张文钊说,过去地方地质队上去过很多次,黄金部队多年来也反复上山。对于阳山这个在历史文献上就记载存在金矿的地区,多年来就是找不到一点金矿,几家地质单位几进几出,几百万元的投入依旧一无所获。“从大家使用的手段和设备来看都差不多。”张文钊说。对于一个金矿矿脉来说,最终要确定下来,必须通过钻探取出样品。只有从岩石样品中化验出黄金,并且具备一定储量,才算找到金矿。每一个钻头打下去对于勘探队伍来说,都是高额费用,而钻头达到何等深度,同样具有很大的成本差别。
“金矿的前期投入动辄几千万元,如果盲目寻找打钻,不但耗资巨大,可能最后一无所获。如果没有理论上的认识,没有坚信有矿的信心,谁也不敢投入。而投入后只有对自己的判断具有坚定的信心,你才敢打下去,才敢打得深。”张文钊等专家都表示,很难说某个金矿是谁发现的,只能说是由谁最后突破,因为所有最后成功者都可能从正反面利用了前人的经验。比如正是依靠前人发现获得认识上的突破,某部工程师郭俊华最终就在阳山金矿实现了突破。而张文钊自己提出的“攻深照盲 ”理论,此前已经在中国实现了地表岩层下1000米的钻探深度。这个开拓性理论的直接成果,便是在山东目前的老金矿下成功发现了蕴藏更深的新的大型金矿。
黄金部队的战略转变
对于中国黄金产业来说,比技术上认识更大的战略转换,则是找矿领域的转变。武警黄金部队今年的战略调整,已经把目标瞄准到西部。张文钊在担任武警黄金研究所所长之前,曾是武警黄金部队山东某部的总工程师。他说,虽然山东目前依旧是中国黄金产量和已发现储量最大的地区,但单个大矿并不多,超过50吨储量的单个金矿已经非常少有。但在西部,比如陕西秦岭金龙山地区,一个矿新发现的储量就已经超过100吨。因此,对东部而言,西部找到大矿的概率更大。“东部一般钻探需要突破几百甚至上千米,而西部过去历史上对于金矿的勘探和开发相对少得多,地表矿开采比较少。所以,西部是找矿的未来。”
1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据说含有1吨黄金,而阎凤增也指出,海床上同样存在黄金资源,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有效开采。中国东部的黄金经过几千年的发现和开采,资源量已经非常有限。那么中国西部现在还有多少国土面积没有被仔细勘探?对这个问题,阎凤增用一个例子点破了西部找金的巨大机会:“你到柳坝沟(内蒙古哈达门沟大型金矿外延矿脉)就知道,199 6年之前我们多次去过柳坝沟,全都无功而返,很简单,那里条件太艰苦!从高速公路到柳坝沟不过20多公里直线距离,但进去一趟,翻山走路要5小时。当时总工张浦说,带干粮进去,在山上吃顿饭就有更多时间搞普查。这一停留,才有机会发现柳坝沟有矿的迹象。”阎凤增用这个例子说明,西部人迹罕至的地方实在太多,而找矿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反复寻找的过程。在那些人类没有太多停留的地方,正存在着最多的矿产机遇。
1998年黄金部队开始调整战略布局,当时的口号是在支援和参与西部大开发中建设黄金部队。“近年来近70% 的投资都是在西部。”阎凤增说,川、陕、甘以及云、贵未来可能是中国最有潜力的金矿地所在。
每当武警部队找到一个金矿,便要将矿权转让给地方。这一转让在1999年前基本是无偿,此后才开始有偿转让。但是转让所得都直接交给国家,部队并不直接得到一分钱。只能勘探,不能开采,是武警黄金部队工作的现状。自从1999 年开始,部队停止多种经营,黄金部队也服从于这一政策。郭晓冬说,过去武警黄金部队在西藏当雄找到过金矿并自行开采,最后全部转交给地方,“在国家政策面前,没有商量”。
勘探黄金是一个前期投资巨大的行业,如何面对这样巨大的利益,卿敏说,既然部队探矿等所有投入都是国家提供,那么矿权转让所得由国家接受,是理所当然。武警黄金部队的经费由两块构成,工资由国家统一配给,勘探队费用则是国家有专门的黄金专项费用。阎凤增说,这笔费用从过去每年的5000万元已经增长到目前的六七千万元。此外,国家地质调查局每年也有1000万元左右的经费投入,加上和地方的横向合作、矿权转让收入以及风险投资,数额还是比较可观的。正如阎凤增说言,黄金勘探业“从头到尾,基本还是和计划经济时代一样”。正是这个看似单纯的、纯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构,反倒让武警黄金部队几十年来专注于黄金勘探领域,并执著地发展成为该领域最有成绩、整体技术力量最强大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