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质量上乘、价格昂贵、数量稀少的时尚精品通常被人们泛指为奢侈品。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在给奢侈品品牌丰厚回报的同时,那些最传统最本真的理念却有些鲜为人知的意味。
奢侈品核心血统的淡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大品牌推出了入门级的产品,或是为了垄断市场,或是为了拉动消费,总之这种核心的血统开始淡化,再淡化。三千、五千就可以拥有一个大品牌的配件或者是背包,为此那些小白领不惜花上一个月的薪水购买一件有着奢侈品logo的商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品牌的加工工厂甚至开到了异国他乡事件也层出不穷。虽然尊贵的奢侈品血统尚在,只是在我们触手可及时,不知道“奢侈品”这三个字的意义何在?流水线式的生产,一家一家的专营店布满大街小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稀有的纯蓝血
恐怕目前仍坚持走定制路线,坚持服务于小众的奢侈品品牌不多已。翻看时尚品牌的励志故事,可以发现品牌最初最本真的东西逐渐在淡化,淡化到买奢侈品是为了购买一份自信甚至是炫耀。追求奢侈品也变成了追求最新的款式,最潮流的设计,在此时确忽略了品牌最本真的内涵。或许一些品牌开始兵分两路或者是三路了,在生产线上包装自己的产品的同时仍走高级定制的原始路线,两条腿走路,至少在保证了自己的品质的同时也能赚个盆满钵满。
此刻附庸风雅的人们也开始拿着价签比较,先买了大Logo的产品再说。是否纯蓝血在减少,为了买件奢侈品而买奢侈品的人在增多呢?
奢侈品的奢侈精神
有人曾经说过,“低调是最华丽的奢侈”,想想这话也不无道理。追求最本真的享受是一种境界,之所以选择可以经得起时间洗礼的产品,不仅仅是表达身份,这里更能体现出对奢侈品无上尊重的意味。
最好的功能、最上乘的质量、最满意的服务或许可以涵盖出奢侈品的精神所在。在这里要说的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价格。在电影《大腕》中的那句“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个很有讽刺意味的片段,一直被无数人模仿、流传。一个小小的细节总是能揭示出一些现象,单纯的用价格去衡量品质显然是不合理的。
奢侈品精神哪去了?
美国《新闻周刊》的时尚记着唐娜•托马斯常驻巴黎后写下了一部名为《奢侈如何失去光泽》的书。抛开为奢侈品歌功颂德的主流声音,她在书中说到“牺牲诚信、降低品质、玷污历史、哄骗顾客,剥夺了所有让名牌与众不同的特质”。“大品牌集团宣称‘时尚民主化’,让产品人人欲取、随手可得,一切听起来如此崇高,见鬼了,简直像共产主义!可它不是,它从里到外都是资本主义,目标直截了当——为了赚更多的钱。”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正是名牌丧失了之所以成为名牌的基础:手工制作和高品质,在哄抬物价的同时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语。
市场经济化的大时代是我们永远不能左右的,但是是否选择真正血统的奢侈品是我们的权利。如果只为一个logo去消费,或许真的只是小白领的作为,真正的消费者或者说是奢侈品的拥趸,他们知道什么样子的产品才是最能体现出他们的自我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