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亿美元的销售额,6500万美元的毛利润——这是世界最大在线钻石销售商美国Blue Nile公司交出的2007年答卷。
BlueNile在2004年的销售总额,就已经一举超越了Bvlgari、Cartier和Tiffany&Co.三大著名品牌的销售总和,并于同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这自然又是一个值得效法的互联网神话。那么,谁会是中国的BlueNile?
不久前,珂兰钻石网宣布,今年上半年获得了数千万元的风险投资,投资方是某美国上市公司。
事实上,这一电子商务的“轻钻石”战场早已硝烟四起。2002年,钻石小鸟起飞,2005年,九钻网上线,且先后获得风投青睐。
而珂兰,这家还不到一岁的公司,借助资本的力量,开始抢速。
让钻石变“轻”
让钻石变“轻”,意味着两重含义:一是更低的价格;二是更透明的钻石信息和专业知识。
譬如,BlueNile大胆地把销售完全透明化,在它的网页上,你可以随时浏览五万多颗钻石的详细信息和定价情况。而这一价格,往往比传统销售渠道中的便宜20%—40%。
此外,为了提升网购奢侈品的信任感,BlueNile塑造着自己的“专家”形象,网站上更多的内容篇幅是各种关于钻石以及珠宝挑选的深入介绍。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要获得更有利的价格优势,便必须整合上游供应商,而珂兰的做法是:去南非,和钻石矿开采交易商达成合作,以便更低成本的拿到裸钻。
与网络招聘企业的格局类似,“轻钻石”的市场太有想像的空间,而现在,每个企业都还在跑马圈地的阶段。这些B to C新渠道中的“电子钻石商”们,一一破坏着这个行业的潜规则,譬如用低价代替暴利,譬如使用更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这种“破坏”当然还远不是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所大书的“破坏性创新”——技术创新将大大削弱现有企业的力量,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格局。
但在传统珠宝钻石行业,销售模式、市场定位、渠道创新,的确能帮新创企业挖到不少的“珍宝”,从生存下来到发展壮大,从而与传统的强势港资品牌、欧美品牌和老字号金银楼共享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