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聪明寻宝,预知行情

中国珠宝消费近30年的价值演变

日期:2013/11/06 来源:编辑:tolmas
文章TAG:

从传统黄金银饰消费,到钻石彩宝当道,再到私人定制兴起,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珠宝消费近30年变化巨大。近日,HIERSUN(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表示,中国珠宝消费30年,经历了成本消费到品牌消费的价值演变,从成本价值到个性价值,从传家宝到平民定制,愈演愈烈,愈来愈细分。

上世纪80年代,李厚霖称其为中国珠宝消费的第一个十年,即 “成本消费”的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凭票”购买是中国特色的消费形式,商品稀缺,供不应求。这个阶段的珠宝消费主力是40后-60后,都是革命背景下成长的一代,思维固式,成本意识强。因此,当洋快餐肯德基1987年落户北京的时候,大多数人除了觉得新奇,普遍认为5元到10元的消费价格太奢侈了。

李厚霖分析这阶段的珠宝需求主要源自于老一辈传下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家宝”。常见的有银錾子、银手镯、黄金扳指,还有大户人家的翡翠玉石等,消费用途主要是给老人祝寿或孩子满月。毋庸置疑,珠宝消费主要停留在材料关注上,材料本身的价值是最大卖点,至于设计、品牌,那会基本没概念。如果问消费者对珠宝有什么需求?那一定是更重的黄金,更大的玉石。所以中国有了第一批金店,以消费黄金和白银为主。包括今天一些港资品牌,也都是从最早的金店开始。

李厚霖总结:“如果把中国珠宝行业的近30年比作一个又一个的浪潮,这阶段无疑是最安静的前奏。黎明刚刚来临,虽然从表面上看,一切平静无比,实际海水暗藏汹涌。有人跳入海中,有人跃跃欲试,有人很快被淹没,有人坚持游到下一个水域。但无论如何,消费者的需求演变成海水,适者生存,不适者退幕。即使在以后的每个阶段中,它也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入海者的生存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中国珠宝消费的第二个关键十年。李厚霖形容为 “过渡年代”。首先,整个行业的发展出现“过渡带”。在国内经济体制的逐步开放下,外资零售商纷纷开始了中国的扩张之旅。1998年,卡地亚在上海恒隆广场开了第一家旗舰店;2001年,Tiffany第一家店面在北京开张。那时,满大街都是钻石垄断商迪比尔斯的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一些港资品牌也已在大陆做得有声有色。可以说,外资的进入,不仅催生了中国珠宝行业的兴起,也大大培育了中国的珠宝消费市场,尤其是钻石市场,为中国珠宝钻石行业黄金十年打下基础。恒信钻石机构正是在这个阶段加入珠宝行业。恒信在东方广场的第一家店,以1500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打开了恒信的珠宝之旅。

其次,珠宝的消费者出现过渡一代——70后。他们出生在前30年的末尾,成长于后30年的开端,正好处于一个中间状态。这代人经历过苦难阶段,同时是又赶上改革开放,接触过互联网的一代人,因此是特别纠结的一代:想创新,又容易循规蹈矩;赶潮流,又内心固执传统。

珠宝行业的海水于是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以单纯的“材料消费”,即使在材料上,他们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黄金、白银、钻饰、玉器,以及出现短暂的K金、蓝宝热。产品设计第一次受到重视,品牌理念开始兴起,即使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还非常有限。总之,一些波动性的浪潮开始不断出现。某些聪明又有魄力的入海者开始改变游泳的姿势,他们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几年,甚至更久;但更多的人被埋在浪潮之下,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李厚霖回忆道,“回头看当年和我们同批进入的珠宝企业,90%多都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毫无声息。”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