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神宗皇帝佩戴的金冠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女性发型和装饰如果参考出土文物、唐代绘画、壁画等,会更加真实有趣,而且不影响影视故事对华美的追求;巩俐等女演员服装中的袒胸露肌有些过分,尽管这种服装在开放的唐朝曾一度流行,中国传统服装尽管也有动态变化,但总体是封闭式的,宽松型的。
金银首饰现在也很流行。首饰应该讲究搭配,包括首饰之间的搭配、首饰与化妆的搭配、首饰与服装的搭配、首饰与环境的搭配等。”
文/图 吴聿立
“黄金、白银用天赋的色彩描写了生活的诗、历史的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先生如是说。也就是这种天赋的色彩及良好的延展性,使金银器的饰品功能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人们仍视其为华贵首饰。
那么,古人是如何使用金银饰品的?影视剧中金银饰品的使用有哪些不妥?现代人如何使用金银首饰方可体现文化韵味?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与齐东方先生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金银做食器可长生不老?
记者:古代金银器除具有您在“立武则天为后受阻 唐高宗车金贿重臣”一文中提到的诸多功能外,还是神秘与崇拜的象征,如汉代开始认为如用金银做食器,可以长生不老。
齐东方:现在看来显然这是一种偏见,但它使一些帝王、贵族疯狂地追求和占有金银。这种背景在考古发现中有所反映:西安出土的金灶就是做饭用的,里面有金米,表现煮米的情景;山东也发现了同样的金灶,有“宜子孙”字样。人们借助金银器来表达他们的愿望,显示对生活的追求。
这种祈求长生不死的愿望也渗透到丧葬中。《汉书》明确记载:帝王死了以后用金缕玉衣,列侯、始封贵人等用银缕玉衣,长公主这些人用铜缕玉衣,即用金丝、银丝或铜丝把玉器连缀在一起,做成葬服。就是说,金银同时反映了一种保护身体、强调等级的作用。所以我们说,金银在古代社会中成了神秘与崇拜的象征。到南北朝时期情况稍有变化——佛教在中国兴盛,建造寺院、造佛像,多用金或鎏金,这个时期金银器的制造和一些信仰联系在一起。但也可以看到一些器物,如三国墓葬出土的一个银唾壶、东晋墓葬发现的银碗、北魏墓葬发现的银耳杯等。
记者:出土的这些器物是不是说长生不死这种观念此时还很流行?
齐东方:对。比方说晚唐大臣李德裕直接引用《汉书》劝说敬宗皇帝,说用金银做食器可长生不死。考古发现的唐代金银饮食器皿也很多。可见汉代到唐代,人们把金银作为一种崇拜象征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说有不同的话,唐代金银器更明确了等级地位的象征,明确规定一品以下的官员不可用金做食器,六品以下的不可用银做食器等。
事实上能不能遵守是另外一回事,考古发现有违背这项规定的现象,这个问题从反面说明:由于神秘观念的驱使,由于长生不老的愿望,使人们冒着风险来违反法律行事。
金项链应搭配淡雅旗袍
记者:可见,金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深处,使它们由纯物质领域突显于精神层面,影响着普罗大众的思维。
齐东方:是。黄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特殊、很神奇,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波及到日常生活用语的使用,如形容永不失效的承诺为“金口玉言”,不可改变的原则称“金科玉律”,时间宝贵称“一刻千金”,坚固无摧叫“固若金汤”,称聪明漂亮的男孩是“金童”,出身高贵女孩为“金枝”,豪华而腐朽的生活是“纸醉金迷”,人由坏向好的转变称作“浪子回头金不换”等。
记者:金银器虽与人类的历史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就使用而言,中西却截然不同,这和文化差异有关吧?
齐东方:中国首饰、服饰注重色彩,不依赖光源,因此在装饰中黄金、白银受到青睐;欧美人喜欢钻石,利用光源体现装饰美。这大概是中西不同文化与审美的差异。
记者:请结合古代金银饰品的使用情况,给现代“爱金一族”提一些使用建议。
齐东方:金银首饰现在也很流行。首饰应该讲究搭配,包括首饰之间的搭配、首饰与化妆的搭配、首饰与服装的搭配、首饰与环境的搭配等——一条精美的金项链配上工装游走在建筑工地上总会感觉别扭,不过配上淡雅的旗袍出现在晚宴上会惊艳四座。
唐代人的装束很讲究,唐代诗词中有“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小鬟簇花钿,腰如细柳脸如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等,可以想象合适的搭配在合适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美感和魅力。
“黄金甲”中的女服有些过分
记者:或许具有易表现工艺品中的难、巧、细、精的特点,所以开创艺术创造新天地的金银器在文物中格外引人注目,您能否介绍一下典型饰品的情况?
齐东方:佩戴的饰品很多,不同时代也不同。如汉代的腰带金扣,纯金铸成,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主体为猛兽咬斗场面,整体浮雕透出浑厚与大气;唐代有一种叫香囊的器物,器体共分3层,由同心机环相连接:外层通体透雕缠枝葡萄纹,最内层为一盛香用的盂,盛香后内部具有一定的重量,无论怎样转动,香盂皆保持平衡,火星、香灰不会洒落出来,既适于悬挂又能随身携带,也可以随意放置,这是贵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明代定陵神宗皇帝佩戴的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冠后部编饰两条对称的蟠龙,龙头于冠顶会合,构成二龙戏珠图案。此冠结构巧妙,金丝纤细如发,编织紧密,薄如轻纱,显示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技艺。
记者:金银饰品在不少影视剧中都有出现,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如此。几天前在您家中聊天时,您曾提出该片中有些金银饰品的用法有些失真,特别是人物的装扮,请具体谈一下好吗?
齐东方:中国古代文化常常被误读,一般民众对古代知识或印象的来源中,戏剧、电视剧、电影是重要途径,其实并不可靠。《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女性发型和装饰如果参考出土文物、唐代绘画、壁画等,会更加真实有趣,而且不影响影视故事对华美的追求。如唐代出土的钗、簪、梳等,就是当时贵族女性使用的物品。特别是梳,在唐代不光是女性梳发之用,更重要的是插在头上做装饰。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巩俐等女性演员的服装中的袒胸露肌有些过分,尽管这种服装在开放的唐朝曾一度流行,中国传统服装也有动态变化,但总体是封闭式的、宽松型的。有两点值得注意:以肩部为支撑点;人体与衣服之间有空间。通常直线裁剪,可折叠,不必悬挂。在传统思想和美学精神影响下,中国服饰风格保守、规矩、含蓄,不借助衣服的结构表现人的躯体美感,追求通过广袖、披帛、飘带等装扮来表现人的身份地位、精神气质。这种服饰仿佛感觉到那远古之风悠悠地飘来。
记者:我们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不是在挑历史剧的刺儿,而是这些情况的出现会误导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您说是不是?
齐东方:对,现代戏剧、电视剧、电影、美术作品、古装表演等,是文艺作品,“高于生活”,为了表达某种意境或目的,变形、想象成分都有,有时还需要夸张粉饰,甚至无中生有、插科打诨都可能。这不是编导、设计师的错,影视作品不是历史。但观众不必认真,不能将故事人物、服饰等信以为真。
其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也会误导观众。把明朝的服装器物说成是唐朝的肯定不行;笼统唐代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唐代前、后期差别很大,把唐后期说成是前期的也是张冠李戴。如唐代袒胸露肌的女性形象,是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的事物,不能推而广之来概括唐代风尚。人们会在博物馆的真实服装、器物等方面获得对古代生活的认识,然而历史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其间会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