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珠宝设计师的自我修养

日期:2012/07/05 来源:编辑:bebe
文章TAG:

“大师”的称谓自古以来便已有之,不过我们看古代的艺术品或文字资料中却很少出现某某大师这样的叫法(当然出家人例外),直到进入了现代社会,受利益的驱使,由组织授予。

比最好还要更好

我们常说“好东西人人爱”,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你一眼望过去就会被它所打动,而不需要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听专家讲解。陈世英的珠宝就属于这一类真正好的艺术品,它与其他品牌的高级珠宝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这种区别不是设计风格上的,不是选材用料上的,甚至也不是审美品位上的,而是成品与半成品之间的差别。

在看过陈世英的作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以往所见的很多大牌珠宝,在细节上都还有未经修饰的地方,就像写完文章没有润色一样看上去很生硬。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是因为现代的高级珠宝基本都是采用的“流水线”的方式制造。

即由专人负责创意设计,由专人负责宝石的甄选,由专人负责蜡模的制作,最后交由工匠去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设计师的意图未必能得到百分之百的领会和贯彻,就好比一部剧本交到了导演手中,就是由导演和演员的水平所决定了;就算工匠表现得完美无缺,充其量也只是达到而不可能超越设计师的要求。

而陈世英的作品,从创意阶段开始,包括设计、蜡模的制作、宝石的选取、加工、镶嵌,全都由他本人参与,而且大多都是由他亲手完成,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对设计进行调整,对产品进行改进,即便在作品完成之后他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从细节上提升的机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做到没有更好的余地才罢休。

成长的艰辛

陈世英的创作方式是独一无二的,这与他独特的成长经历有关。陈世英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当时(那是在1973 年之前)香港没有免费的教育,陈世英上不起正规的小学,就只能在屋顶天台上念书。那场景和叶问开的武馆有些相像——老师在天台中间挂一块黑板,黑板两边各有一个年级上课,这边讲话或者打骂学生那边也都能听到,条件之艰苦就不用说了,学费是每个月3 块5 港币。

后来香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陈世英的父亲失业,付不起学费了,陈世英只能辍学到一家私人开的石雕厂给人当学徒,一个月挣几十块钱的工钱。做了一段时间之后,陈世英对那里的环境很不满意,因为除了工作之外,他还得帮师傅带孩子、做饭、整理家务,像个佣人一样,根本学不到东西。

于是,他不顾家人的集体反对,毅然离开了石雕厂,结束了8 个月的学徒生涯,开始自己练习着雕一些中国题材的观音、菩萨、图腾等等。这样又过了几年,又一次陈世英去逛书局的时候,看到书中的西方雕刻,大受启发——原来雕刻还能从这样的角度,于是他又有了新的目标。由于没有师傅教,他就自学,一个人跑到香港有个基督教的墓地,模仿着雕天使、人像。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