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纯美高雅的钻石依然是最受欢迎的材质,但却不易得到;而红宝石、祖母绿这样的稀有宝石以及碧玺、黄水晶,以及绿松石这样的半稀有宝石以其鲜艳多彩的色调吸引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工匠选择梨形多面切割的技法来夸大宝石的光泽和色度,让作品更具灵动的美感。于此同时,为了解决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设计师们花样迭出,选用黄、粉、绿等鲜艳的色彩衬托黄金部分,在节省原料的同时更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1941年Van Cleef &Arpels 别针
或许是不愿再面对人类世界的杀戮和纷乱,花朵和动物成为了这一时期珠宝作品最有特色的主题。尤其是鸟类,承载着设计师飞离一切伤痛的梦想,成为了这一时期作品的经典造型。充满异国情调的猫科动物带着对于另一种神秘文化的向往横空出世。
夸张的腕部装饰在这个时期开始大为流行,最普通的金色手链往往极为宽大,并且经常两手佩戴。而在中东客户的青睐之下,项链、耳环、手链组成的成套的珠宝配饰开始出现,为女性的整体造型提供更加协调的流畅线条。
战后时代后期,全球最大的钻石矿业集团De Beers公司凭借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经典广告语让钻石巩固了时尚界翘楚的席位。在社会日益稳定发达,生活又回归平静的日子里,战后时代随着那些亲历者的逝去而渐渐淡化,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片回忆之中走向艺术的当代时期。
1957年Liz Taylor在凡登广场Van Cleef &Arpels店铺试戴珠宝
颠覆传统的珠宝风采Contemporary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迷幻色、A字迷你裙、热裤、白色乙烯基上衣,这一系列离经叛道的诱惑把流行和时尚彻底引出了传统的束缚,开启了一扇只代表自己的门: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在这种颠覆传统的新型潮流中,珠宝业也正在浪潮中重塑一个新鲜的形象。20世纪60到70年代,作风古典的法国珠宝业在一片推陈出新的呼喊声下渐渐式微,而正如Bulgari这样的意大利品牌后来居上,手捧色彩亮丽款式新颖的珠宝成为行业主流。
Chanel圣马可系列胸针
很多法国珠宝品牌开始追随这条色彩斑斓形式多样的设计之路,上世纪70年代时,一个名为Poiray的法国品牌脱颖而出,以一件原创的多色宝石镶嵌的吊坠成名,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追捧。而在大洋彼岸的纽约,新秀设计师Joel Arthur Rosenthal亲手打造的珠宝品牌Jar,以美国人独特的眼光感受巴黎珠宝的特质,用比法国传统设计更加自然并且更具艺术感的手法引人瞩目;甚至很多法国贵族都很欣赏他的设计,并把家传的珠宝带到美国求他改造成更加流行的样式。
如果说此时珠宝风格的转变是社会变革的缩影,那科技的进步就是这种转变的终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支持不断升级,更多复杂的工艺和高级的技术都被引进到了珠宝制作当中。尽管祖母绿非常柔软易断,Van Cleef &Arpels发明的隐密式镶嵌技术做到了宝石镶嵌的天衣无缝,而另一方面,勘探技术的进步把珠宝商的目光带向了更多的珍奇材质。80年代时,彩色钻石的大肆流行就得益于很多新矿藏的开发和挖掘。这个10年当中,澳洲发现了储量集中的紫粉钻;而在世界各地也陆续发现了粉、蓝、黄、绿、棕等彩色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