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琢玉大师李博生畅谈融古汇今玉文化

日期:2010/03/01 来源:编辑:wildkid
文章TAG:

中国素以“玉石之国”著称。古老的玉文化在当代有着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先生。

“爱玉的人很多,懂玉的人极少。”李博生一开口就有点知音寥寥的感慨。从17岁开始,他琢玉50余年,上世纪80年代,便进入艺术的成熟期,创作出一批珍品,其中,献给国际和平年的松石、碧玉作品《人之初》,获得当年的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

作品《人之初》

玉石雕刻是一种“减法”艺术,李博生却认为,成熟的玉雕艺术家应该有“加法意识”,博洽多闻,不断充实自己,丰富想象力,提升造型能力,才能将玉的气质与人的智慧有机结合,更好地遵循“量料施工,因材施艺”的创作原则。有人总结李博生做玉历经三个阶段:用手做玉、用心做玉、用神做玉;他也笑言面前若无一块玉则无话可讲,有了玉则可滔滔不绝。“每一块玉都是独玉,给创作者提供的舞台均不同,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超越。”

玉雕之于李博生,早已不是生存的手段,甚至不是一门专业的技艺,而是与其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项事业——将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付诸实践并灿然光大的一方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愿终身做一位玉文化的传播者、推广者。

“远古时期的玉文化,东西南北中因地取材,各有各的用玉特征。”谈起玉,李博生先表达自己对玉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作为沟通的前提:“距今4000年前,新疆和田玉进入玉坛,成为主宰玉坛的贵重原料,从此和田玉称为真玉,其余的叫玉石,玉文化的核心部分确定下来。清中期以来,来自缅甸的翡翠由石渐进至玉,最终与和田玉平分秋色。”李博生强调:“玉文化发展至今,这条文化历史长河从未间断过,认识玉文化就要了解它的全部,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段,否则认识会有偏差。”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