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珠宝设计大师陈世英谈珠宝创作心路历程

日期:2009/04/13 来源:编辑:tolmas
文章TAG: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的珠宝创作。珠宝是文化的载体,创作者要以忘我状态,把思维从意识中抽离出来,以清净的心去思考,才能达到形而无境的境界。”在第二十六届香港国际珠宝展上,著名珠宝设计大师陈世英面对慕名而来的观众侃侃而谈,分享了他创新性的珠宝设计和心路历程。

捕捉精神的阐意

陈世英在十六七岁当宝石学徒的时候,便对西方的雕刻产生了兴趣。他对意大利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进行潜心钻研,对人体的肌理进行深入探索,将对人体五官比例结构的心得体会运用到花鸟鱼虫的创作上面。陈世英不断追求广泛的创作空间,将光与影巧妙地运用到作品当中。他认为,西方当代艺术的抽象主义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使他不断冲破现实的樊篱,达到形而无境的境界。

陈世英认为,创作者和珠宝之间具有两种关系。一是物质关系,主要指创作者对珠宝工艺和技术的把握;二是精神关系,是指两者在情感和创意上的交流。宝石的样子虽然显而易见,但其体现的精神却浩瀚无垠,山川江海都容纳在宝石的情怀当中,这便是珠宝的价值。

 陈世英指出,创造作品时要心如明镜,才可以创作出上上之品。天工开物 在乎一心,工艺的操作如同烘焙咖啡一样,将不同的咖啡豆混合,加上爱心烘焙出的咖啡会更加香浓。

陈世英融浮雕和阴雕及宝石的特性于一体,独创“世英切工”,并以光学、色彩学和人体工学等为底蕴,深化创作,使宝石互为依存,共生共息,也使作品的内涵更加完美。

吸收文化的精髓

陈世英说,在创作时,他往往抽空自己,因为空才是力,使自己从作品中脱离出来,以一个婴儿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即《佛经》上所说的童观,以此来激发心灵的状态,达到忘我的境界。

陈世英指出,许多珠宝作品都将民族精神、人生感情、宗教和爱意融入其中。他以《禅》、《庄周梦蝶》等作品,阐释了他的作品要达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圆融境界的目标。

拥抱环境的改变

陈世英指出,香港珠宝业经历了从OEM到ODM的成长,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业界有必要深刻反思一下何去何从。

他认为,必须从文化和艺术的层面来打动消费者,发掘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的精神家园,因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得到安慰,使他们对发展充满信心。他举了刻舟求剑的事例,来警示香港珠宝业者不能固步自封,并且号召珠宝业者要共同勉励,拥抱改变。

作者:张正虹 岳华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