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文化理财,珠宝收藏投资

贵金属纪念币上的中国京剧艺术

日期:2009/04/10 来源:编辑:
文章TAG:

2000年7月18日,我国发行了“中国京剧艺术彩色金银纪念币”(第1组)(由瑞士造币厂铸造),该组纪念币由1枚金币和5枚银币构成。金币正面图案为颐和园大戏楼以及国号、年号,背面图案为梅兰芳肖像及其演出《贵妃醉酒》的舞台形象(该币为圆形,重1/2盎司、成色为99.9%、直径27毫米、面值50元、发行量为8000枚)。4枚圆形银币正面图案与金币相同,背面图案则分别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的肖像,及他们在演出各自的代表作《天女散花》、《汉明妃》、《红娘传》、《红娘》时的舞台形象(以上四枚银币均重1盎司、成色均为99.9%、直径均为40毫米、面值均为10元、发行量均为38000枚);另一枚长方形银币的正面图案与金币及其它银币相类似,背面图案为京剧《杨门女将》剧照(该币重5盎司、成色为99.9%、币幅为90×40毫米、面值50元、发行量为11800枚)。这是我国京剧界著名的“四大名旦”首次出现在贵金属纪念币的图案中。

提起中国京剧界的“四大名旦”,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下面,还是让我们对他们的艺术成就做一下更深入的了解吧!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祖父梅巧玲,为清代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掌四喜班。伯父梅雨田为著名琴师。其父梅竹芬工旦,早卒。梅兰芳九岁从吴菱仙、秦稚芬习青衣、花旦戏。十一岁出台。十四岁搭喜连成科班。1913年后搭玉成、双庆等班社。以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先后排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和《天女散花》等,对扩大京剧艺术表现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18年后,与余叔岩、杨小楼合作演出《打渔杀家》和《霸王别姬》等戏。1922年自组承华社,与姜妙香、肖长华、姚玉芙等,演出于北京、上海、汉口等地。他继王瑶卿之后,通过长期舞台实践,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京剧“花衫”行当,为旦角表演艺术开辟了广阔途径。又在传统基础上,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进行革新创造。在京剧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年以后形成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

抗日战争时期,他留居港、沪,蓄须明志,拒绝在敌伪统治下演出,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经常与进步人士接触,坚持正义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经常到厂矿、农村,并到抗美援朝战地,为工农兵演出,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他还对自己经常上演的剧目,不断从文学、表演上加工整理,精益求精。在《宇宙峰》、《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断桥》、《穆柯寨》,以及1959年排演的《穆桂英挂帅》等剧中,塑造了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此外,梅兰芳还是京剧走向世界舞台的开拓者,数度去日本、美国和前苏联访问演出,扩大了京剧艺术的国际影响。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常演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另有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与《我的电影生活》等。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1899-1976),名德泉,字绮霞。河北南宫人。他十一岁入三乐科班学艺。先习武生,后从孙怡云等习青衣。十七岁出科,先后搭同庆、桐馨、双庆等班,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等合作演出。1925年后,自组协庆、重庆等班,所演以青衣戏为主。编排《秦良玉》等新戏甚多。1937年创办“荣春社科班”,造就了一批京剧艺术人才。

解放后,他曾组尚小云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1958年冬去西安,先在陕西省戏校任教,后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他在艺术上辛勤磨练,多方探索。唱腔奔放挺拔,表演刚健婀娜,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世称“尚派”。《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及《梁红玉》等为其擅长剧目。

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1904-1958),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玉霜。满族。北京人。幼时从荣蝶仙、陈啸云习刀马旦和青衣,十四岁在北京首次公演。变声期间,随罗瘿公读书习字。十七岁后,在北京搭咏平、庆兴、裕群、和声等社,与高庆奎、谭小培、王又宸等合作。同时向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求教。1924年自组鸣和社,与贯大元、程继仙、俞振飞等合作演出,陆续排演《鸳鸯冢》、《赚文娟》、《青霜剑》、《文姬归汉》、《聂隐娘》、《红拂传》、《荒山泪》、《春闺梦》及《锁麟囊》等二十多出新戏。以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他早期艺术创作的进步倾向。他的唱腔,融合了陈德霖的刚健,王瑶卿的俏丽,巧而不纤,柔而不媚,在幽咽哀怨中蕴涵着锋芒。善于依字行腔,并根据嗓音条件,用优美别致的曲调,传达人物思想感情。二十岁后,以婉转而刚健的唱腔以及精美的水袖和步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程派”。抗日战争时期,曾抛弃舞台生活,在北京青龙桥务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砚秋精神焕发,曾多次去西北、西南和朝鲜前线作慰问演出。1951年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曾组织程砚秋剧团,经常作示范性演出,为丰富发展京剧旦角演唱艺术作出重要贡献。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常演剧目编为《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论著编为《程砚秋文集》。

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1899-1968),名秉彝,初名秉超。艺名白牡丹,号留香馆主。祖籍河南洛阳,生于河北东光县。他幼年在天津义顺和梆子班习河北梆子花旦。十四岁随师庞启发入京,搭三乐班学艺演出。十九岁从陈桐云、路三宝改习京剧花旦和刀马旦。与杨小楼、余叔岩合作演出于开明戏院,声名大起。1927年后自组庆生、春生、留香等班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组荀慧生剧团,后任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荀慧生吸收了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精华,对京剧旦角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唱腔低回婉转,做工细腻活泼,善于塑造天真烂漫、性情温柔的妇女形象。中年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代表剧目有《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及《香罗带》等。常演剧目编为《荀慧生演出选集》。 著有《荀慧生表演艺术》。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瑰宝,现在,京剧艺术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这四位艺术家所开创的“梅派”、“尚派”、“程派”和“荀派”艺术,将会永远受到广大戏迷的推崇和热爱。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