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金银饰品在不少影视剧中都有出现,您曾提出该片中有些金银饰品的用法有些失真,特别是人物的装扮,请具体谈一下好吗?
齐东方:中国古代文化常常被误读,一般民众对古代知识或印象的来源中,戏剧、电视剧、电影是重要途径,其实并不可靠。《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女性发型和装饰如果参考出土文物、唐代绘画、壁画等,会更加真实有趣,而且不影响影视故事对华美的追求。如唐代出土的钗、簪、梳等,就是当时贵族女性使用的物品。特别是梳,在唐代不光是女性梳发之用,更重要的是插在头上做装饰。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巩俐等女性演员的服装中的袒胸露肌有些过分,尽管这种服装在开放的唐朝曾一度流行,中国传统服装也有动态变化,但总体是封闭式的、宽松型的。有两点值得注意:以肩部为支撑点;人体与衣服之间有空间。通常直线裁剪,可折叠,不必悬挂。在传统思想和美学精神影响下,中国服饰风格保守、规矩、含蓄,不借助衣服的结构表现人的躯体美感,追求通过广袖、披帛、飘带等装扮来表现人的身份地位、精神气质。这种服饰仿佛感觉到那远古之风悠悠地飘来。
问:我们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不是在挑历史剧的刺儿,而是这些情况的出现会误导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您说是不是?
齐东方:对,现代戏剧、电视剧、电影、美术作品、古装表演等,是文艺作品,“高于生活”,为了表达某种意境或目的,变形、想象成分都有,有时还需要夸张粉饰,甚至无中生有、插科打诨都可能。这不是编导、设计师的错,影视作品不是历史。但观众不必认真,不能将故事人物、服饰等信以为真。
其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也会误导观众。把明朝的服装器物说成是唐朝的肯定不行;笼统唐代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唐代前、后期差别很大,把唐后期说成是前期的也是张冠李戴。如唐代袒胸露肌的女性形象,是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的事物,不能推而广之来概括唐代风尚。人们会在博物馆的真实服装、器物等方面获得对古代生活的认识,然而历史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其间会发生重大变化。熊猫金币值得投资
古话说: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这丽水就是金沙江,因出沙金而得名。金有沙金和山金两种,前者出在河水中,受河流冲击、淘洗而成,后者为原生矿,在山脉中、岩石里。一般沙金天然就有较为纯净的,而山金需要提炼。在现代矿物学中,把无须提炼就有一定纯度的金块或金粒,叫做自然金。有大块的,如狗头,叫“狗头金”;有小一些的,叫“马蹄金”;更小的,叫“麸金”,往往从水鸭的肚子里可以找到。《异物志》记载:“居人多养鸭取屎,以淘金片,日得一两或半两,有终日不获一星者。”
黄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金石类”,金石类为“气之核、土之骨”,“大则为岩崖,细则为砂尘。其精为金为玉,其毒为矾为砒”。金石类的东西有个共性,就是气燥、吸血,为气盛阳刚之品。所以,古人拿它来镇宅、辟邪,提升人的威望和气质。《地镜图》说:“黄金之气赤,夜有火光及白鼠。”又说:“山有薤,下有金。”意思是,山上长野蒜,山里就藏有黄金。《本草纲目》认为,黄金有治疗肺痨的作用,可安养五脏、托毒排脓,可治小儿受惊等。黄金极软,足赤的(含金量95%以上),弯曲自如。
一般亚洲人喜欢纯金首饰,而西方人喜欢掺杂其他元素的K金,以更好地适应工艺要求,来做成很有设计的物品。从这点来看,亚洲人更注重黄金的财富性和物质性,而西方人则注重它的色泽和外在美观。中国唐朝时期,是金器繁荣的年代,制金工艺相当发达。在我国,与加拿大枫叶金币、南非金币等世界名金币齐名的熊猫金币是相当不错的投资性金币。该金币含金量纯,工艺好,大小适中(标准国际1盎司),手感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