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福建省宝玉石协会了解到,我省每年销售的黄金首饰多达50吨,其中将近一半存在成色不足等质量问题,涉及零售额达50亿元。为此,我省珠宝行业准备出台《标准金饰定点销售管理办法》,规范福建珠宝首饰市场。
首饰价低过原料价?
福州市民李女士反映,她在街头小店购买千足金项链时,老板给的价格是每克205元,比上海黄金交易所207元的原料价还低,以为自己捡了便宜。
后来项链在佩戴时断了,李女士拿到福建省金银饰品检测站检测,结果黄金含量只有70%。而按照国家规定,千足金的黄金含量必须大于或等于99.9%,足金则必须大于或等于99%,18K金不少于75.0%。
记者日前暗访时,福州井大路一家首饰加工店老板说,他卖的千足金首饰成品每克202元,比当日每克204元的原料金价还低。如果是客人自己带千足金原料让他们加工,每克需要收取10元到30元不等的加工费,扣除人工成本,每克只能赚1至2元。而当记者掐算自购黄金原料每克需要200多元,他的千足金零售价却只要202元时,这位老板显得有些不耐烦,不再搭理记者,也无法提供首饰质量合格证明。
业内人士认为,这家首饰加工店卖的千足金肯定成色不够,否则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一半金饰成色不足
按照国家规定,上柜销售的黄金首饰应该留有字印,包括厂家代号、材料类型G和含量。按照《产品质量法》和《福建省商品质量监督条例》,上柜商品需有质量合格证。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打金店的首饰上甚至连厂家字号都没有,街边首饰店的黄金首饰字印也是残缺不全。在首饰店较多的福州塔头、王庄附近,几家首饰店的老板均称,他们的黄金首饰没有质量问题。但他们却无法提供质量合格证明,其首饰字印,有的没有厂家代号,有的则没有含量或材料类型。而在大洋百货,一个珠宝专柜称其足金是三个九的,千足金是四个九的,但提供不了合格证。
据了解,目前全省的黄金首饰店铺有6000多家,其中像金玉满堂、彩福、福辉这样上规模的专业金店有600多家,比专业金店较小的首饰店有2000多家,打金店则有3000多家。从销量来看,全省每年的黄金首饰零售量大概在50吨左右,专业金店占其中的一半左右,质量合格率较高;首饰店质量问题较严重,打金店则大量存在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协会的调研显示,全省每年大概有20吨黄金首饰存在成色不足等问题,按目前每克250元的零售价计算,涉及零售额多达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