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
-珠宝知识,专家讲堂

谁给她们戴上钻戒?

日期:2012/12/19 来源:编辑:tolmas
文章TAG:

钻戒=爱情?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回看,这个策划无疑是成功的。但站在当时的角度,开展“钻石=爱情”的宣传攻势,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虽然很早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钻石,并开始加工使用,但是它作为爱情信物的观念,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久远。在关于钻石的早期文献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它的硬度,和某些“神秘能力”:比如由旃陀罗笈多·孔雀(又称月护王,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手下能臣考底利耶撰写的政治学著作《政事论》中,提到钻石能在“盘碟上刮出刮痕”;老普林尼的《自然历史》一书中写道:“已知有六种类型的钻石,产自印度和阿拉伯半岛的钻石具有难以描述的硬度,当人们把它放到铁砧上,用锤子敲打它的时候,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回击力,反而使得铁砧和锤子都迸裂成为碎片”。而关于“特殊能力”,古印度的宝石专著《游吟佛者》里,提到了佩戴钻石的人都将免遭毒蛇、水火、毒药、疾病、偷盗和妖术侵害;钻石经由埃塞俄比亚传入罗马后,被置于精巧的钢架和手织金丝布上,作为抵抗癫痫的符咒。

而钻石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其实也并没有多么罗曼蒂克。19世纪后半期直到20世纪初,闪亮的钻石更多被视为暴发户的炫耀饰品。比如被称为“钻石吉姆”的大亨布拉迪,经常带着一身钻饰去谈生意,如果对方表现出合作意向,他经常会随手摘下一颗钻石袖扣,转赠给客户的夫人……

但奥本海默和N.W.Ayer广告公司依然坚定地认为,“钻戒=爱情”的概念大有可为,他们的信心来自于市场调查。1938年,戴比尔斯公司3/4的钻石销量,来自于美国的订婚戒指市场,而购买订婚戒指的人中,青年又占到90%以上。相比注重传统的长者,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大众媒体和口碑传播的影响。于是,传媒成了突破口,关于钻石戒指的当代神话,也正式登场了。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很多奢侈品的营销活动中,窥见当年N.W.Ayer广告公司的宣传战略。拿下戴比尔斯全美广告代理权的N.W.Ayer公司,为报纸和杂志提供了大量图片和报道素材,这些资料的指向只有一个——构筑起“钻石”和“浪漫”之间的联系。报道中要特别提及名流们为自己心爱女人购买的钻石大小,连照片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美女手上的戒指,时装设计师则会在广播中大谈特谈未来钻饰的流行趋势(当然,这也是广告公司事先提供的文案),他们甚至发明了一种新色彩“钻石蓝”,来为自己的宣传造势。

在N.W.Ayer的广告战略中,还有一项特别计划:高校巡回讲座,讲座的核心就是订婚钻戒。成千上万正值妙龄的少女还没有走出校门就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钻石是一份关于爱的礼物,更是一次浪漫求婚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品质越高,分量越重的钻石,代表的爱也越纯洁炽烈。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分享 |
发表评论
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资讯TOP5
互动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