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F HM3 Frogs
Greubel Forsey、Alain Silberstein、MCT、Speake-Marin、Clerc、MB&F、MAITRES du TEMPS……这些独立制表品牌的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太过陌生,即便是钟表爱好者也未必能尽闻其详。它们深藏在小作坊中,腕表年产量只有数十或上百块。因独立之名,在中国一度崇尚大品牌的奢侈品文化中难成焦点。
然而,2011年也许称得上是独立制表品牌的中国年。两场在中国首次举办的表展上,大小二十余家甚至更多的独立制表品牌第一次在中国亮相。当2011年底Greubel Forsey在上海外滩开出首家精品店时,似乎已吹响独立制表进军中国市场的号角。
“从知名度而言,Greubel Forsey是非常低调的。我们的腕表年产量只有100块左右,要投向全球市场,分配到中国市场的也许就只有20来块而已。”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品牌创始人之一史蒂芬·富斯(Stephen Forsey)一语道出独立制表品牌的普遍现象。
在现代钟表品牌还未成形之前,欧洲钟表业主要是靠一群独立制表师来推动。200多年前,瑞士汝拉山谷里的农夫便是独立制表大师的雏形。所谓独立制表品牌,简单而言,便是不依靠机械生产商、独立完成手表制作的小规模品牌。因为必须独立完成手表制作的全部流程,对制表师的技术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突出制表师的核心地位,相应的产量也必定不高。小规模、低产量、高超工艺、风格独特成为独立制表品牌引以为傲的资本。
在日内瓦表展和巴塞尔表展上,独立制表从来都不是台上的主角。门槛限定的日内瓦表展自不必说,巴塞尔表展上鱼龙混杂,媒体的目光总是被大品牌吸引,对于独立制表品牌的作品往往一笔带过,鲜有人会注意到这些独立制表品牌的身影。2009年经济危机时,欧洲钟表市场一度进入冬季,一些独立制表品牌更是举步维艰。当各大钟表品牌借助亚洲市场逐渐复苏的同时,独立制表也开始探索新的生存出路。
2010年,一年一度的日内瓦表展在瑞士开幕,日内瓦独立制表师表展(Geneva Time Exhibition)也同步举行。50余家品牌聚集在一起,展示各式或剑走偏锋或光怪陆离的腕表作品,成为世界了解独立制表品牌的绝佳窗口。也正是这一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曾拍出一块Greubel Forsey的铂金双陀飞轮腕表Double Tourbillon 30 Vision。结果这只腕表以254万港元落槌,成为全场第二高成交价的腕表,让独立制表品牌成为一时焦点。
2011年首次举办的中国国际表展上,独立制表品牌已是场上的重头戏。十余家独立品牌纷纷列席参展,包括Laurent Ferrier在内的8位制表大师也亲自到场助阵,可谓声势浩大。MAITRES du TEMPS的CEO史蒂芬·霍兹曼(Steven Holtzman)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此形容独立制表的价值,“许多独立制表师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名师制表,就如同音乐家谱曲,像摄影大师拍照,是倾注心血、智慧和激情的艺术创作,而不是批量化的工业生产,这是爱表人特别钟情这些表牌的原因。”
谈及独立制表品牌今年在中国的表现,史蒂芬·富斯告诉记者:“独立制表品牌入境中国已是大势所趋,表展亮相只是第一步。但独立制表品牌绝不会走钟表大牌的发展路线,这是年产量10万块和100块的本质差别所决定的。”
因为要独立完成并且做到创新突破,独立制表的每一块创作都需要耗费制表师大量时间。以Greubel Forsey的首枚30°双陀飞轮腕表为例,开发双陀飞轮技术花费了4年半,而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机芯,并以美观巧妙的方式展示出来,又花费了史蒂芬和制表师团队两年的时间。要制作一块这样的腕表,需要技术高超的制表大师9个月的时间方能完成,找遍瑞士能完成此项技术的制表师已不多见。如此低产出的生产方式,让独立制表奇货可居的同时,也赋予了制表师孤傲的性情。
回溯钟表的品牌发展历史,很多品牌都是从小规模开始发展,凭借高工艺的作品博取名声和高价,然后推出入门款,增加销量,批量生产,规模扩大……如此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但这并不是史蒂芬想要的,“我们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型,或者说我们不适合商业模型。因为商业必定要涉及产量和营业额的提升,我不追求这个,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好这一点,我只懂好好做表。我们的诉求更多地体现在让这些高工艺腕表找到合适的主人,让它们得到应有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