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飞轮与飞返计时
飞返式指针
它的特点,在于令指针到达刻度终点时能重新返回原来位置。一般的表针均作圆周运动,旋转一圈时刚好返回原位,所以终点总是下一轮的起点。而飞返式指针的功能则不同,到达终点的指针不在继续前进,立即弹回起点,从而使不断地转动变成一种往复运动。它主要用于60分钟刻度和日历指示等方面,但最近有的表开始在秒指示方面也别开生面地采用了这种方式。
飞返启动时计
飞返启动时计,就是“瞬即回到原位开始下一次计时”之意。在一般的计时表中,要进行下一次测量时,必须经过“停止”、“回零”、“开始”三次按钮操作。在配备了飞返式计时功能的表上,人们只须要按一次“回零”钮,就可以使所有的表针立即回到原点,重新开始测量。这本是法国海军航空兵为了节省操作时间而开发的一种特殊功能,现在只有极少数厂家在手表上配备这一功能,因此备受瞩目。
陀飞轮
陀飞轮是钟表大师宝玑发明的一种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有“漩涡”之意,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宝玑发明陀飞轮,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造成的机件误差。
机械式时计之所以能按一定的节奏循规蹈矩地走时,全靠擒纵装置的精确控制。如果擒纵调整机构本身的动作不准确,时计便随之失准。造成擒纵装置动作不准确的罪魁祸首是地心引力。调速装置中的摆轮是利用游丝的弹性来完成摆轮运动的。由于游丝总是以一定方向卷动,所以时计的放置位置姿势(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时,这一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也会使轴承的摩擦力发生变化。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称为“位置差”的精度误差。例如,将手表放置在平面上是,就和戴在手腕上经常摆动时不同,产生了或快或慢的差异。十七世纪末,人们对钟表精度的要求显著提高,再无法容忍这样的“位置差”。于是,宝玑便挖空心思,寻求解决的绝招。他想:擒纵装置之所以受重力的影响,是因为它的机件处于固定的运动状态,如果使这一部分的位置不断地改变,方位不同会导致绝大多数情形下抵消重力的作用。根据这一构思,宝玑想出了一个巧夺天工的办法。他把这个擒纵调速系统安装在一个框架(Carriage)中。这框架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打转。当摆轮在某一位置受到某一方向的重力影响时,到另一位置将会受到另一方向的重力影响,框架不断地转动,摆轮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从而接受各种方向的影响;换言之,在宏观上,各种方向的影响将相互抵消,等于没有影响。即使在当今的手表上,陀飞轮也属于机械式复杂时计的豪华配备。它代表了最高水准的技术,因此,能生产这种时计的厂家并不多。
时针、分针与球形陀飞轮
问表
问表具有打响装置,即使在夜间也可以知道时间。它的表壳一册设有按钮或拨挚,可以启动小锤敲响表内钢条(簧),叮叮当当地报时。打簧表在没有电灯的时代用处很大,夜间梦回,随时可以知道是什么时刻,问表一词即由此而得。 问表还可以按所问而分为不同种类。Minute repeater是三问表,细微度到分钟,此外还有两问(报刻)和五分问(报完小时后每五分钟响一下)。三问表是一报时,二报刻,三报分。例如按一下钮,表内发出一下低沉的锣声,两下双声响,七下高音单声响,则表示1点37分,这是因为它把30分钟划分为两刻钟,所以只响两下双声响,再以七下高音单声响表示剩余的7分钟。这种音响报时方式从古就有,包括中国的打更和西洋的报时钟。初期的西洋钟会定时响钟,称为自鸣钟。到十七世纪,又增添了问时功能,按按钮响钟报出当时的时间。十八世纪,怀表上也开始有了同样的功能。
万年历
“万年历”表是中国人的一种夸张俗称,但英国人更加夸张,称之为“永久日历”表(Perpetual calendar)。其实所谓“永久”只是说无须人手调校,如果天天上链,不需要调整可以指示正确的日期,并非不上链其日历也能永远或一万年不差。以为每四百年一次的闰年二月只有28日,万年历表大多只能准确指示到2100年,IWC在1985年推出的“达文西”可以自动指示至2500年。万年历表属于复杂机械表,可以指示日期、月份、星期,甚至可以指示年份和自动调整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