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发掘湖北江陵的一座古墓时,考古学家发现了两把珍贵的宝剑。其中一把,就是长期失传的越王勾践剑。这把宝剑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闪闪发光,剑刃极其锋利,毫无锈迹。为什么这把剑历经2000多年的光阴却保存得如此完好,究竟是什么“魔法”使它依旧锋利?
剑出现于黄帝时代
剑,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世人尊其为“百兵之祖”。剑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成为历朝历代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所追捧的对象。不过究竟是谁发明了剑,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根据《管子·地数篇》中“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剑之始也”的描述,判断剑出现于轩辕黄帝时代。也有人说剑出现于殷末周初,《逸周书·克殷》记载,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此“轻吕”古书释为“剑名”,据考“轻吕”实际上是突厥语,而周人出身戎狄,比商人更容易掌握这种兵器,是以有人推断,剑是从西亚通过游牧民族传入中国。
无论剑是由谁发明的,剑历史悠久,被后人称之“百兵之祖”,当之无愧。到了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冶炼技术也逐渐进步。春秋战果时期,各诸侯国规范了铸剑的法则,使剑成为最主要的短兵器,并成为社会各阶层必有之佩备。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成语“卧薪尝胆”中的男主角勾践嗜好铸剑。据《拾遗记》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他还热衷于搜集和珍藏名剑。当时的宝剑鉴定大家薛烛,当他看到勾践珍藏的宝剑时,大吃一惊,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稀世之宝。
由于勾践名剑众多,收藏价值极高,并且古代尚武之风浓郁,一把稀世神兵更是世人所追求的。特别是勾践死后,有许多人士曾绞尽脑汁去寻找他所珍藏的宝剑,但一无所得。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此宝剑全长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箍形,内铸11道极细的同心圆圈。金黄色的剑身布满了黑色的菱形花纹,剑格(剑身与剑柄间突出部分)向外凸出,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剑上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鸟篆体错金铭文,字迹非常清楚。
千古不锈之谜
人们生活中的金属用具,经常会生锈,俗话也有:“快刀不用黄锈生”的说法,但是越王勾践剑经历2000余年却仍是锋利如昔。据《考工记》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这样的冶炼技术领先西方国家近千年。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越王勾践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除了工艺超群,越王勾践剑千古不锈与其保存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但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夫差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未来收藏市场上的黑马
青铜剑是先人工艺与艺术的结晶,现在人们不光是在博物馆中可以见到,民间收藏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据记者了解,青铜剑在民间交易的价格均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在欧美等地,因历史原因,每年春、秋拍卖会均会出现令人赞叹的拍品,其中就不乏保存完好的青铜剑。而在我国,青铜剑以拍卖形式成交的很少,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的限制,并且藏家对青铜剑情有独钟,遇见品相好的青铜剑,自己购买之后,很少会再次出手。不过2007年某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几把青铜剑以100%的成交率成交。由此可以看出,青铜剑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一匹收藏市场上的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