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海啸的侵袭下,艺术品、邮票、翡翠玉石等收藏品也未能成为资金的避风良港。目前无论是国内外拍卖会还是专业市场,收藏品买卖均遇冷。虽然在金融危机下出现收藏良机,但收藏品升值较慢且不易变现,对普通工薪市民而言仍需谨慎“入场”。
海啸侵袭藏市遇冷
实际上在金融海啸全球范围内的席卷之前,国内藏品市场便出现趋冷的征兆。以邮市为例,2006年前后,因为奥运新邮热销,邮市一扫十年阴霾,一些设计精美的奥运新邮甚至出现高于面值几十、上百倍的价格销售。而从去年底,奥运新邮开始领跌邮市,直至今年5月前后,号称邮市风向标的庚申猴票也暴跌千元左右。“过度炒作提前消耗了邮票的升值空间,加上眼下的金融海啸,邮市低迷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深圳书城邮商江先生对记者说。
低迷的不仅仅是邮票,记者获悉,在前不久举办的佳士得、苏富比等国际知名拍卖会上,艺术品的拍卖情况不容乐观:苏富比当代艺术只有58.6%的成交率,成交量710万英镑,远远低于预估的1090万—1530万英镑;佳士得拍卖成交量虽有3197万英镑,但是47件作品中有26件流拍。
另外,记者近期采访我市重要的水晶翡翠饰品生产批发基地——龙岗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了解到各类翡翠、水晶、玉石工艺品销售也步入低谷,“由于成本很难降低,加上熟练工人的人工费用高昂,翡翠玉石工艺品价格没法降低,这使市民的购买热情也高不起来。”玉石商人们表示,虽然人们仍然热衷于到店里看货、欣赏工艺品,但真正掏钱的人却不多。
在收藏品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有心人却能发现这样一种情况,真正在市场中低迷不振甚至价格暴跌的大多是喧嚣一时的当代艺术作品、身份暴富一时的题材新邮、噱头过多的现代工艺品,而具备历史底蕴的传统艺术品、老珍邮票和质地优良的翡翠玉石仍不为一时经济兴衰而淹没,闪耀光彩。
事实上,早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这一趋势已现端倪,一方面,以往市场追捧的当代明星艺术家的高价作品八成遭遇流拍,而在御制珍品专场中的重要拍品均全部成功拍出,如清乾隆御制《大阅第三图·阅阵》手卷以6786万港元成交,乾隆帝御宝交龙钮《乾隆御笔》白玉玺以6338万港元成交。“收藏品市场的王道仍然是价值当先,在低迷的市场行情下,可能正是藏家入场的好时候。”有收藏人士表示。
捡漏的好机会
“当金融市场不好,收藏品的价格相对下降,收藏品的购买者——那些仍拥有数千万资产富豪人群的资产虽然缩水,仍然有很强的购买能力和更强的资金保值需要。而且,当金融环境恶劣时,很多稀有藏品资源得以放出,因此藏品市场投资不会消失。”有业内人士举例,台湾的书画收藏家林百里,就曾在亚洲金融风暴时收入了大量古代书画精品。如今,这些书画精品的市场价值已经是十年前收购价格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果没有当年的金融危机,这些作品也许仍然还在原收藏家手中不会转让。
邮商江先生也有同感,邮市火热时曾有不少邮商和集邮爱好者投入巨资囤积新邮,但在低迷行情开始后,不少人资金链断裂,只能把收藏多年、真正受市场追捧的老珍邮票拿出来销售,一些多年不见的精品现在在市场上并不鲜见,给爱好者带来收藏机会。
“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把握这样的机会。”深圳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韩昌晟表示,收藏人群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身家上亿元的企业老板,第二种是年收入在100万元左右的白领,第三种就是工薪族。
“应对金融危机,层次不同应对策略也不同。”韩昌晟说,对于第一、二类的收藏爱好者,此时正是捡漏的好机会。对于第三类收藏爱好者来说,手头的闲钱往往要养家糊口,由于时下收藏品市场比较低迷,买进收藏品以后短时间肯定难以升值,更难以变现,所以还是持谨慎的态度为妙。